【大江网】“硒”地生金:一所高校与一个村庄的双向奔赴 ——韦德1946定点帮扶枫林村振兴侧记

更新时间:2025-02-25

 大江网/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晨光穿透薄雾,枫林村的富硒大米作坊已奏响乡村振兴的晨曲。马达声与稻谷脱壳声此起彼伏,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建根正和村干部调试大米设备。“要让每粒米都成为精品!”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珠。这个处于玉华山脚下店下镇最大的行政村,如今正上演着“硒地生金”的振兴传奇。

破题:从富硒地到致富地

  “守着金山要饭吃。”2021年7月,韦德1946首批驻村工作队进驻时,村支书张金如感慨道出困境。7000亩富硒耕地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,产业空白让村庄日渐空心化。

  2023年7月,新一轮工作队员驻村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,用三个月时间,围绕产业发展谋思路、想对策、做文章。一方面,通过走访村民农户,开展谈心谈话,搞调查、摸情况、查问题、解困难,充分激发村民产业振兴的活力因子;另一方面,充分依托高校人才资源优势,多次请专家博士深入枫林村实地调研,深挖资源禀赋、探讨资源特色。修改完善的“硒”望之光发展战略定稿材料-《樟树店下枫林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践探究》余温尚在。

  “要让硒元素变成真金白银!”驻村第一书记李兴平带领团队打出组合拳:新增真空包装设备,注册“枫农香雪”大米商标,拓展新型富硒业态,开发富硒米粉,申请立项智能方舱富硒菌菇。

  如今,富硒大米每斤溢价1.5元仍供不应求,市场反响良好,村集体年增收突破百万元大关。近100吨富硒大米走进高校教工的餐桌,2024年推出的新品,近百吨富硒米粉香飘省城,新老校区农产品代售点的开辟等,驻村工作队用创新赋能传统农业,让“土疙瘩”变身“金疙瘩”。

造血:产业矩阵激活乡村脉搏

  在酒香四溢的梦溪原浆酒坊,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小斌正与酒厂了解当年酒厂制酒和营收情况。通过近三年的持续推广和广泛营销,随着仙清泉商标的成功注册,这款承载乡愁的原浆酒已走出深山,走向了都市,北上广校友的接待宴上,全国各地乡贤企业的年度总结会中,学校教工日常亲朋好友的招待餐桌上,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。

  从梦溪原浆酒到富硒菌菇方仓,从富硒大米到富硒米粉,从跨村联建到“云上”马家柚认养,枫林村构建起“4+N”产业矩阵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三年间返乡创业青年增加数十人,曾经“386199部队”的村庄重焕生机。村里如今也有电子加工厂,“产业活了,人心就聚了。”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如此评价。

暖心:民生温度托起幸福底色

  “李书记的后备箱总是塞满村民们的土特产。”村民黄阿姨笑着揭开工作队的“带货秘籍”。这辆每周往返城乡的越野车,三年累计帮销农产品数十万元,有纯正的本地土鸡鸭蛋,也有地道的土猪肉和山养牛羊肉,有来自深山老林的农家手工茶,也有村民起早贪黑挖洗的野生葛粉,有冬季大自然馈赠的至鲜冬笋,也有万千蜜蜂酿制的四季蜂蜜,与其说是一辆通行的代步车,不如说它是一座架起城乡联动的爱心桥。

  在枧田段新装的太阳能路灯下,在风和日丽晨曦中的新时代文明广场,村里的老人们摇着蒲扇细数着村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:脱贫户家中净水器流出的甘泉、健康保险带来得安心、寒门学子收到的助学金、留守儿童身上崭新的夏冬双季校服、村小学教师休息室新安装的冷暖空调、每年义诊活动中的检查报告......驻村工作队用微实事托起大民生,把民生温度写在群众笑脸上,更印在了他们的心中。

裂变:双向奔赴的振兴密码

  “高校帮扶不是‘单相思’,而是共同成长。”韦德1946党委书记的这句话,在枫林村得到生动诠释。当高校教授带着学生开展田野调查,当村干部走进师大研修课堂,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落户田间,当村中留守儿童踏进省城高校游学,当学校捐建的音乐教室响起了婉转的葫芦丝.....教育帮扶的反哺效应已然显现。

  站在新修的白改黑柏油路上远眺,连片的富硒稻田正孕育新希望。三年前播下的振兴种子,如今已悄然生长。驻村工作队的记事本上,2025年的工作计划清晰可见:扩大富硒方舱菌菇规模,持续开展消费帮扶,链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......这场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,正在枫林大地续写新的春天故事。

链接地址:https://edu.jxnews.com.cn/system/2025/02/25/020792360.shtml


返回页首

Baidu
sogou